中国国家画院赴铁道游击队纪念馆 开展采风写生活动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2025-09-08 | 15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国家画院赴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开展采风写生活动

“中流砥柱”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采风活动合影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2025年6月11日至13日,中国国家画院一行20余人赴铁道游击队的故乡山东枣庄进行采风写生活动,第一站就是位于枣庄市薛城区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

艺术家们在火车头前合影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位于铁道游击队纪念园核心区域,也是枣庄市铁道游击队党性教育基地的核心建筑,为枣庄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市级工程。该馆总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2019年7月1日开馆运行,由中国建筑设计院崔愷院士采用“山馆融合、碑馆合一”空间布局方式规划设计。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依临山而建,仿佛一列火车从山中呼啸而出。正门上方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由迟浩田将军题写,正门两侧雕塑由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教授创作。

在基地讲解员的引领下,艺术家们首先穿越铁道游击队将军碑廊,瞻仰了铁道游击队纪念碑。随后在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内参观了基本陈列《铁道线上的抗日传奇——鲁南铁道大队历史文化陈列》。在馆内,《美术中国》的记者对艺术家们进行了采访。

人们所熟知的铁道游击队,即鲁南铁道大队,隶属于鲁南军区。以临城(今薛城)为轴心,挥戈百里铁道线,出没万顷微山湖。协同主力、依靠群众,与日伪展开殊死搏斗。劫军列、打洋行、毁铁路、炸桥梁,闪辗无定,游击有术。开辟并保卫华中、山东赴延安的秘密交通线,护送刘少奇、陈毅、罗荣桓等千余名指挥员和黄金等重要物资安全过境。斗智斗勇,迫使千余名日军在沙沟缴械投降,成为中国抗日游击战的经典传奇。萧华将军曾誉为“怀中利剑,袖中匕首”。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馆标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把历史真实和艺术融合体现在了主体展陈布展和纪念馆的设计理念当中。古铜色金属质地的铁道游击队纪念馆馆标,镂空镌刻着1945.12.01这组数字,代表着沙沟受降的日期。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内则充满了铁道游击队艺术元素。穿越火车主题大厅,古铜色的地面和略显昏暗的灯光营造了怀旧工业风。当观众们走过一段记录重要事件的雕刻墙,一列老式蒸汽机车静静陈列在大屏幕之后,无声的诉说着时光和回忆,这也是馆内最大的藏品。二楼参观过后,踏着事件长廊的台阶缓缓下行,观众可以看到两侧的历史图片和事件记录的文字。在一楼沙沟受降单元,陈列着一把军刀,这是沙沟受降缴获的重要物品,也是鲁南人民抗击日军侵略的铁证。馆内除了收藏大量抗战实物,还藏有画作、雕塑等艺术品。其中,画作《人民的胜利》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丁一林创作,描绘了沙沟受降的场景。

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历久弥新。从1954年作家刘知侠将鲁南铁道大队的事迹创作为纪实类小说出版开始,直至今日,以铁道游击队为主题的各类文艺创作一直在继续。舞剧、话剧、京剧,电影、电视剧,连环画、小说、绘本,画作、雕塑,流行歌曲、交响乐等各类艺术作品源源不断展现在大众眼前。人民的铁道游击队,成就了众多人民的艺术作品。铁道游击队从抗日战争的历史中走来,经过文艺的滋养和岁月的洗礼,超脱为经久不衰的铁道游击队红色历史文化。而铁道游击队红色历史文化的艺术生命力,在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的接续努力下,不断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宣教科)